莊老達 *
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臺北100,台灣
*E-mail:ldjuang@moa.gov.tw
推動淨零轉型之過程,各領域無不積極透過技術開發及產業推動進行溫室氣體減量,惟減量有其極限,最終會在維持經濟活動及技術可行下之存在最低溫室氣體排放,須藉由自然碳匯的負碳能力進行抵減。農業部門依據「淨零12項關鍵戰略」及作為基礎,遂以「國家希望工程」綠色成長與 2050 淨零轉型之五大策略,對接「六大部門減碳旗艦計畫」展開淨零推動措施,其中「增匯」策略以土壤、森林、海洋三大領域,展開科技發展。 國際千分之四倡議,強調土壤碳吸存對於降低大氣二氧化碳的重要性,目前臺灣本土農地碳匯所面臨的問題包含:農地尚未列入我國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及林業」(LULUCF)章節、作物類別多元且複雜、小農文化以及單位面積耕地狹小、量監測成本過高等。為解決上述挑戰,農業部協力精進LULUCF內容、期有效將各項淨零措施於農地之貢獻有效呈現於我國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同時,農業部以「基礎資料盤點、增匯技術併進」之核心,策略性推動科學研究,完成國家尺度土壤碳儲潛力圖、發展多項適合我國之光譜量測方法與預測模型、開發負碳農耕技術並設立驗證場域等,輔以政策規劃之助攻,如完成「改進農業土壤管理方法學」、跨部會合作將農業及林業生產納入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推動農業ESG等轉型模式等相關輔助資源,引導更多企業與農民團體參與自然碳匯作為。未來期結合衛星、無人機、光達、預測模型、人工智慧等技術,精進土壤碳匯量測或遙測技術,有效提升量監測及預測精準度,另開發結合農機之土壤量測工具、建立多項操作指引,將增匯技術模組化,以利產業落地應用。
關鍵詞:淨零轉型、土壤碳匯、LULUCF、農業ESG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