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鴻裕1, *
張翊庭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農業化學組
hyguo@tari.gov.tw
iting0707@tari.gov.tw
報告過去運用太空衛星、航空及無人機技術配合光學、多光譜、熱感、雷達、聲納、光達、高光譜等多源遙測感測系統結合農業、畜牧、林業、養殖漁業、水資源等專業領域,以及利用地理資訊系統、人工智慧、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等工具,將數值化的資訊轉化為實質的農業政策從短期到長期的目標規劃,措施到策略的擬訂、農業經營管理、農地管理、產量估計、疫情管理、天然災害調查及農場經營等等。遙測監測作物種植面積和產量對於農業政策規劃者是極為重要,即使它的準確性略低,但具有即時與掌握全局資訊是為遙測的優勢,對當季作物種植面積進行預測,並為規劃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每月不同作物展望或施政措施的管理調度、農產品產銷管理,對於糧食安全風險較高的國家提前採取改善措施,這農業治理的一個特別重要的工具。
精準農業的關鍵特性來自精準的定位系統,農試所已建置農業專用即時動態 (RTK) 定位網絡,提供在農機具操作位置的精準定位,陸續應用在(初階)Uber農機、農機自動駕駛,是田區變異施用肥、施藥 (VRA) 方法在耕地上成功的應用及水稻、果樹的單位面積產量估計,更落實精準農業的管理。因為水資源短缺更頻繁發生,而集約化農業區的用水需要精確管理符合現代化耕作的需求,應用精準灌溉技術以提高用水效率。
現有的測量碳排放結果的方法(包括直接測量、排放因子和模式推估)未能達到支持可信、可驗證、具有成本效益的測量和所必需的準確性和可擴展性。國外研究團隊提出農業生態系統碳排放量 = 環境(E)×管理(M)×作物(C),一個可擴展的架構來量化農田的田間碳排放結果,稱為「系統的系統」解決方案。以遙測方法及物聯網等協助跨尺度感知環境變量(E)、管理操作(M)和作物狀況(C);過程以建模和必要的流程以估算碳排放量的量化,並在每個局部農田層面整合感測資料和模型的穩定而有效的方法。農耕操作包括與「保護性農業」操作、「再生農業」、「氣候智慧型」或「低碳農業」操作等大部分重疊,包括(但不限於):免耕、覆蓋作物、精準氮肥管理、生物炭和堆肥施用、新作物輪作、混林農耕、控制排水和一些田地操作等;透過遙測技術等量化農業淨零成果及公平的給付個別農民,激勵農民共同推動農業減排與增匯措施。
關鍵詞:農業遙測、農業治理、精準農業、農業即時動態定位、農業減排與增匯估算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