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東崴(Hou, Don-Wei)

  我們團隊不會務農但是卻能運用大數據智慧科技引領農友提升務農效率, 建立低碳永續生產模式。
  以傳統水稻種植方式來說,維持或增加產量與減少碳排是兩個相互衝突的議題。 水稻種植過程中溫室氣體排放源主要來自甲皖(CH4)與氧化亞氮(N2O), 在生長期間, 翻土與多次施肥既是必要工作又是排放甲皖(CH4)與氧化亞氮(N2O)的主要來源。 現任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莊老達司長,在 2021 年 9 月兼任淨零排放辦公室執行長受訪時表示,「農業生產不希望為了淨零排放而減產,間接增加產品成本」、「 所有淨零增匯的行動,都要以維持目前的生產水準來達到目標」、 莊老達司長更表示「 第一線農民配合淨零排放政策,但不能影響收益」。
  本團隊在鍾智昕副教授帶領下以既能減碳又能維持或增加產量為研究課題,進行為期三年的技術創新研發(2022 年-2024 年)。 在宜蘭縣礁溪鄉二龍村何政儒農友的水稻田(4,199 平方公尺)結合多光譜無人機對水稻生長期進行密集監測、收集影像數據暨地面資料, 再透過影像分析抽取數據建立資料庫、 透過提取資料庫數據建立及運用多光譜植生指標 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可見光植生指標 vNDVI(Visibl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及統計分析等技術做出生長狀況分析, 並運用綠能植保機取代柴油肥料灑播機(註:減碳一)對田區中不同生長狀況的水稻進行不同量體不同面積的精準減量施肥(註:減碳二), 從減少排放源成功做到節能(綠能)減碳增產的目標:每公頃增加產量 15%、漸少肥料用量 30%, 由於降低肥料用量成功減少 30%的碳排放當量。此外還以NDVI 及 vNDVI 影像結合機器學習建立水稻產量最佳化 AI 預測模型,準確率達
95%以上(侯東崴, 2023;許宇軒, 2024)。
  農業部(當時的農委會)在2022年率先宣示展望在2040年達成我國農業淨零排放。 並制定農業淨零四大主軸政策:「減量」、「增匯」、「循環」、「綠趨勢」, 以降低氣候變遷對農業的衝擊,增強台灣農業韌性,建立農業永續經營模式。 本團隊之研究成果確定成功落實農業部推動「農業淨零四大主軸」之「減量」工作,精準掌握農業生產碳排資訊( 1-1)。在低碳生產模式中,透過「 1-2-1 擴大有機友善耕作」減少肥料使用、落實「 1-2-2 推廣低碳排栽培模式」降低氧化亞氮排放、導入「 1-2-3 精準施肥技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使用綠能植保機推動「 1-2-5節能減碳農機及設施」降低石化能源消耗。此外與二龍村簽訂合作協議強化科技
研發佈局「 1-5-2 開發低碳排栽培模式」,奠定中長期減碳策略基礎, 計畫由二龍村出發推廣低碳排栽培模式至礁溪鄉、宜蘭縣及台灣, 逐步建構低碳農糧生產體系, 為達成我國農業淨零排放目標盡一份心力,更為全球暖化提供貢獻。
  期待未來以大數據智慧科技協助台灣農村建立低碳永續生活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