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志峯*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
*E-mail:cfchiang@tari.gov.tw
適當的耕犁可為作物創造良好的發芽環境及根系的發展。不整地栽培,指的是在農田中不採用全田粉碎的耕犁方式,並直接播種作物的耕作方法。這種方式可大致區分為兩類:有限耕犁(包括免耕、保育性耕犁、少耕和淺層耕犁)與改良耕犁(包括條狀耕犁和非反轉耕犁)。在20世紀後半葉,不整地農機具及管理技術逐漸被開發並採用。農業試驗所近年在台灣南部沿海地區大面積試驗數據顯示,不整地栽培的玉米在收穫期的生物質量比慣行栽培增加50 %以上,根部生物質量明顯提高,同時也提升玉米產量與氮肥利用效率,透過保留作物殘體敷蓋土壤或種植覆蓋作物,不僅能降低因土壤過度耕犁造成土壤構造弱化,還能改善養分循環。近年天候異常,栽種時期如遭遇枯水季,作物可以藉由耕作方法改善滲透和減少蒸發來保持土壤中的水分供玉米幼苗利用;如遇豐水季,則可避免農田耕犁後土壤構造被破壞。二期作初期,農田碎土後常遇夏日暴雨,導致土體充滿水分無法播種,等待土壤乾燥時間拖延而耽誤農時;或在豐水季節,避免因耕犁破壞造成土壤孔隙的不連續性,導致大雨時排水不良,影響作物幼苗期生長。此外,預估不整地栽培能有效增加表土中的有機質含量,使上層土壤具有較高的有機碳儲量與濃度,不僅提高土壤生物活性,使土壤更具生產力,還能增強農田對極端天氣的適應能力。旱作不整地栽培符合低碳農業的要求,並具有爭取農業碳權的潛力。
關鍵詞:保育耕犁、敷蓋、土壤構造、土壤侵蝕、覆蓋作物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