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有機水稻與綠肥輪作之碳收支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0

林歷諺1,
林政賢2
許奕婷3*
1國立中興大學植物醫學暨安全農業碩士學學程
2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學系
3國立中興大學農藝學系 *E-mail: agroting@drgon.nchu.edu.tw

本試驗以水稻-水稻-綠肥蕎麥作物輪作體系下,藉由有機栽培管理方式調查土壤有機碳之變化,以及利用乾溼輪灌方式進行節水栽培之模式,並評估其是否具有減排與增匯之可行性,期能增加土壤中有機碳的含量,協助建構台灣增進土壤有機碳匯的農耕管理模式。甲烷為第二大溫室氣體,水稻種植所產生之甲烷佔全球人為產生之甲烷排放量的10.9 %,水稻栽培階段長期湛水,土壤呈現厭氧狀態易產生甲烷,國際稻米研究中心提出乾溼輪灌之灌溉模式能中斷田間湛水情形進而減少甲烷排放,然土壤乾溼交替促使另一溫室氣體氧化亞氮產生,可能使減排效益不彰,為知悉乾溼輪灌對臺灣水田溫室氣體排放情形,試驗中將以慣行灌溉及乾溼輪灌兩種水分處理進行溫室氣體、灌溉量及產量評估,而節水強度選定5至0 cm。試驗結果顯示112年CH4及N2O排放量於處理間皆無顯著差異,雖氣體排放量不顯著,然若以淨生態系碳收支進行推估,乾溼輪灌為7.27 t C ha-1高於對照組之6.77 t C ha-1。此外,本研究亦發現一期作AWD灌溉水量相較於CI減少18.72 %,二期作則省水9.37 %。兩期作CI及AWD處理之穀物產量皆無顯著差異。綜合以上結果,5至0 cm之節水強度能在不影響產量下,可節省灌溉水量,雖經統計分析後AWD對雖未對氣體排放無顯著影響,但以NECB估算碳收支之變化,本研究認為有機水稻綠肥輪作進行水分管理仍具永續淨零潛力。

關鍵詞:輪作、乾溼輪灌、碳收支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